查看原文
其他

唐代科学家僧一行【1977期】

光明佛坛 2019-04-14



在中国科技史上,唐代的一行法师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科学家。他与梁令瓒合制的浑天铜仪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计时装置,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恒星运动现象。这三项成就,不仅是中国天文学的巨大成就,在整个人类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纪中晚期,为纪念这位出色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行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一行,俗名张遂,谥号大慧禅师,唐代巨鹿(今河北省)人,唐代开国元勋张公谨的曾孙。生活于唐高宗弘道元年至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之间。


一行少年时就十分聪明,博览经史,过目不忘,特别精通天象历法、阴阳五行之学。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听说他很有学问,就特地派人请他,希望和他交朋友,企图以此博取尊贤重士的美名。张遂耻于和官场浊流为伍,但又得罪不起这个权贵,于是悄悄逃出长安,到嵩山嵩阳寺普济禅师座下剃度出家,继续从事天文学和数学的研究。后听说浙江天台山有个和尚精通数学,就徒步跋涉三千里,前往求教。西元711年,一行回返嵩阳寺,朝廷有意邀他参政,但他以健康欠佳为藉口婉辞。稍后一行再度整装远游,到湖北当阳玉泉山钻研天文,终于使他在这两个领域有了很深的造诣。


不久唐玄宗即位,朝政革新,文化和科学都呈现着蓬勃的现象。玄宗派遣一行的族叔张洽前往玉泉寺,劝一行晋京。五年后,一行终于上京,玄宗亲予接见,一行便驻锡华严寺。在这期间,他有机会和许多精通天文和历法的印度僧侣交往,从中获得印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开元九年,鉴于当时的历法不够准确,玄宗让他主持天文地理测量和修订历法工作。一行运用渊博的天文知识和出众的计算才能,制定出了全国范围的测量方案。经过大规模实地测算,验证了南北各地昼夜长短不同的情况。在这次大规模的测量日影的活动中,一行还计算了子午线的长度。


在测定过程中,一行还发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冬季稍快一点,夏季稍慢一点,因而旧历把全年分为24节气是错误的。727年,一行在实地考察、艰苦探索、精心推算的基础上,终于编制出了新的历法——《大衍历》。这部历法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速度,提出了正确划分节气的方法,对科学解释天文现象,促进农业产发展,都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大衍历》作为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历法,相继传入日本、印度,在这两国沿用了近百年,极大地影响了这两个国家的历法。


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这个科学论点的人就是一行。他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从而认识了日、月、星的运动规律。在他之前,天文学家们都认为恒星是不运动的。但是,一行制作了“浑天铜仪”、“黄道游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并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推算出了恒星是移动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年——1742年)也提出了恒星移动的观点,但比一行的发现晚了一千多年。




除了研究天文历法,一行还是唐密的奠定者,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闍黎。


开元五年,“善无畏”来长安弘教,一行受胎藏法。开元八年,一行又拜金刚智为师,一行请“金刚智”译出《金刚顶经》。开元十二年,一行在洛阳的大福先寺助“善无畏”共同翻译《大日经》七卷等,一行翻译并撰写了阐释密宗理论的权威著作《大日经疏》。一行作为善无畏与金刚智共同的弟子,对于经典的传译有很重要的促成作用,在中国密教发展史上,唐代密宗的最终形成,一行是不可缺少的。


一行首先从理论上将印度密教本土化,确立了唐代密教的理论体系,使唐代密宗也具有同其他宗派一样的哲学理论。以后不论是受金刚密法的弟子,还是受胎藏密法的弟子,不论是日本东密的大师,还是日本台密的大师,释经论法都以《大日经疏》为依据。《大日经疏》对中国密教学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密教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行与玄宗过从甚密,谈经论道,出入宫廷,同登寺阁。善无畏、金刚智两个密教大师之所以能够受到皇室的支持,王公显贵们的拥戴,其他诸教诸宗的默认,都是一行的缘故。在京城的近十年中,一行一直在两京从事科学研究和宗教传播活动。所以一行和善无畏、不空、金刚智,在日本真言宗里具有崇高的地位。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圣地供奉有中土传入的一行大师绘像。



一行的《大日经疏》把《大日经》中一些隐含的意义都解释出来了,其中对一些教义的阐述,结合了佛教各宗如华严、天台、净土、唯识及儒家的观点,更主要的是该《疏》系统地组织密宗的理论和仪轨,因此对于密宗来讲,本《疏》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一行认为《大日经》中的第一品《入真言门住心品》是全经之纲,统论全经大意。此品中三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意,尤为至要。各种功德,皆从心生,所以说菩提心为因。这个心如同虚空。“虚空等心者,即是净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九)。所谓大悲为根,根有“执持”的含义,如同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它们不至于倾倒。悲也兼明大慈,应是大慈悲。发起悲愿回向众生,拔除众生一切苦厄。这种大悲心,是从菩提心而生的,“从此净菩提心,而生大悲心也”(同上)。所谓方便究竟,“谓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权,究尽能事。”(《大日经疏》卷一)是指入真言门的方便法门。一行说这种方便最基本的有三方面,即身密门、语密门、心密门。三密都有其深刻的意义,比如语密门所念的真言,都是“如来妙极之语”。又比如身密门所结身印,“左手是三昧义,右手是般若义,十指是十波罗密满足义”(《大日经疏》卷二)。总此三句,是菩萨得菩提心之后,因一切众生皆有可觉之性而不能自悟,而起大悲心,为众生说方便法,加以救护,使众生得至究竟地。



    对于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一行加以详尽的诠解。这一曼荼罗,以胎藏为喻,则指修行者最初发菩提心时,犹如父母合因缘,种子之识初入胎中,后来渐渐生长,待出生后,具足种种根体。大悲心也由种子渐渐生起,具足万行。又如婴儿,出生后学习各种技艺,而能施行事业。从净心中生起万行,发起种种方便,济度众生,也是如此。这叫“胞胎胎藏”。以莲花为喻,莲花的种子藏在硬壳中,但在种子中却含藏有莲的枝、叶、花、条的特性。初发的菩提心种子也是如此。种子初生花苞时,莲台和果实等藏于莲叶内,如同出世间心藏在蕴中。莲叶包藏之下,莲花不受风雨吹打,而能日夜生长,犹如大悲胎藏,一旦成就,而能在日光中显照开敷。这层意义叫“莲花胎藏”。


    这种胎藏,也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云‘含藏’。正翻为‘室’,谓诸蕴于此中生,于此中灭,即是诸蕴窠窟,故以为名。”(《大日经疏》卷二)一行又以分别义、因缘义和真实义来分析阿赖耶识。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从内到外分三重,中心为第一重,表示佛的菩提自证之德。第二重表示大悲,第三重表示方便。第三重如同各国之君,第二重如同朝廷百官,第一重中,内侍围护垂拱之君,此君为大日如来。 这三重曼荼罗,第一重的中央八叶院,八叶莲花围绕花中的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为大曼荼罗王。八叶分别居四佛四菩萨,正东南西北四方之佛,分别表示佛的四智,四菩萨则表示佛的四行。中央院周围,“上方是佛身众德庄严,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来部门,右方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故名莲华部,左方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也”(《大日经疏》卷五)。上方即东方的遍知院,下方即西方的持明院,右方即东方的金刚手院,左方即西方的观音院。第二重包括金刚手院南部的除盖障院,观音院北面的地藏院,持明院西面的虚空藏院,遍知院东面的释迦院。第三重,释迦院东面为文殊院,虚空藏院之西为苏悉地院,除盖障院之南为外金刚部院。


    就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一行认为,也都是胎藏曼荼罗,其结构是,“头为内胎,心以上为第一院,脐以上为第二院,脐以下为第三院”(《大日经疏》卷十四)。人的身体,含有三重曼荼罗,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都有佛性,“众生自心之处,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罗也,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是华台之藏”(《大日经疏》卷十二)。在此一行提出了“即心是道”的观点,但这还只是显教中大乘教的一般看法,一行更讲即身是佛这个密宗特有的观点,“此悉地之人,不舍此身,不舍此识,而能秘密其身”(《大日经疏》卷十五)。但是,“若即心是道者,何故众生轮回生死,不得成佛?”(《大日经疏》卷一)一行认为,那是因为众生不能“如实知”,不知道自心实相就是菩提,有佛无佛,常自严净,这叫“无明”,叫“无知膜翳”。如果能如实知,就能做到初发心便成正觉,这也是如来藏思想。但虽然其他大乘教中也讲如来藏思想,在一行看来,其成佛的可能性往往是不确定的,“经无数阿僧祗劫,或有成佛,或不成佛者”(同上)。即使成佛,也历时很长。而这真言门,只要按其中的法则修行,就能速证庄严境界,甚至“即同大日如来,亦可致也”。

    至于成佛的一般程序,分为信、入地、五通、二乘、成佛五个过程。信,指“深信如来秘藏,决定不疑;信佛有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大日经疏》卷十五)入地,即指入十地中的第一欢喜地。五通指到第四地后得五通境界。二乘指到第八地得声闻乘和缘觉境。成佛是指从第九地而行菩萨道,到第十地而成佛。成佛之后,“世世受此悉地之果,终不可尽。”(同上)一悟而成永恒。


这种曼荼罗的安立次第,为地、水、火、风、空五者,“先从空中而起风,风上起火,火上起水,水上起地”(《大日经疏》卷十四)。这是世界成立的五大要素,以种子字来表示,即“阿字门为地,□字门为水,啰字门为火,诃字门为风,佉字门为空”,五者缺一不可,“随阙一缘,终不增长”(《大日经疏》卷一)。这五缘代表色的部分,从本质上讲,万法唯心,这种心,又叫法界,“当知万法唯心,心之实相,即是一切种智,即是诸佛法界,法界即是诸法之体”(《大日经疏》卷七)。这五缘和心缘,构成密宗的六大缘起论。


一行作为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佛教高僧,一行传承胎藏和金刚两大部密法,在密宗史上的作用,不只系统组织密教的教义教规,也把两大部融合起来。集科学家与高僧于一身这个特殊身份本身,也说明佛法和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融性。




开元十五年,一行在完成《大衍历》初稿的同年在长安华严寺圆寂,当时只有45岁。唐玄宗痛悼,叹日:“禅师舍朕!”追赐其谥号为“大慧禅师”,并亲自为禅师撰写碑文,一行逝世后,他的著作和很多发明并无明确的传承,都逐渐消失于历史的尘烟中!


↓近期文章↓


【1976】南山律祖道宣大师的传奇

【1975】佛学十二本,从此豁然开朗

【1974】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




了解更多文章或学修内容

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